3月10日,5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面向2024级本科生开展“AI赋能数据素养”专题教学。本次教学以“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学变革”为核心目标,聚焦大语言模型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中的实践应用,通过“理论+实操+创新”的立体化教学模式,推动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。
教研先行:构建国产AI工具教学矩阵
《数据素养通论》课程教学团队由跨学科教师组成,主要成员包括数据科学系翟羽佳副教授、王树义副教授、工商管理系任枫副教授、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田晓旭老师和档案系李星玥老师。课程前期,总负责人翟羽佳组织开展“AI辅助数据分析”教学研讨会,围绕大语言模型工具的教学适配性、案例设计及评价体系展开深入探讨。针对数据预处理、可视化呈现等教学难点,课程组开发了包含基础操作、进阶应用、创新设计三个层级的阶梯式案例库。翟羽佳介绍:“我们特别强化了AI工具与Python编程的衔接训练,确保学生既掌握智能工具的应用,又筑牢底层技术认知。”

课堂实战:AI工具全流程赋能
课程首段以“数据分析全流程AI化”为主线展开。教师先对国产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情况和应用场景进行介绍,通过“某电商销售数据可视化”案例,演示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快速完成数据清洗、特征提取及图表生成等数据分析流程。在工具实操环节,学生分组体验不同模型特性:DeepSeek凭借精准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,可自动生成Python代码并优化图表样式;豆包则以轻量化界面实现“一键式”可视化分析;文心一言结合知识图谱技术,辅助学生挖掘数据深层关联。

持续学习:个性化AI助教全覆盖
课程第二阶段采用王树义副教授的两期线上微课《如何打造一个靠谱 AI 助手?》《如何给你的智能助手,添加「第二大脑」(知识库)功能》进行教学。全体学生通过Cherry Studio快速部署基于Deepseek的智能助手,并加载个人知识库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位学生构建的个性化AI助教将伴随其整个大学阶段持续进化,随知识库的不断丰富更加了解学生学情,真正实现"一课建设,多期受益"的教学效果。

创新应用:AIGC驱动知识传播
课程尾声迎来高潮——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借助AIGC工具生成短视频,以“非遗”、“美食”等作为短视频主题,借助豆包、即梦等工具生成短视频脚本、分镜等,最终产出兼具专业性与传播力的短视频作品,并进行课堂展示与汇报讨论。

教学展望:构建AI教学新生态
翟羽佳总结指出:“本次课程是‘AI+教育’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开发跨学科的AI融合课程,创新教学模式,探索智能教学系统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因材施教。”
此次专题教学的成功实施,标志着5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在智能化教学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随着AI技术的持续渗透,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新图景正加速呈现。